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杭州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杭州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1

(一)现实基础····················································· 1

(二)面临形势····················································· 6

二、总体要求····························································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10

三、主要任务·························································· 12

(一)丰富群众体育·············································· 12

(二)提升竞技体育·············································· 15

(三)推动足球发展·············································· 17

(四)繁荣体育产业·············································· 19

(五)完善体育设施·············································· 21

(六)加强人才建设·············································· 23

四、保障措施·························································· 25

(一)组织保障··················································· 25

(二)体制保障··················································· 26

(三)政策保障··················································· 27

(四)资金保障··················································· 27

(五)用地保障··················································· 28

(六)法治保障··················································· 28

 

附件:杭州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杭州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转型发展,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市加快体育改革发展,深化体育强市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和攻坚期。本规划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制定,是“十三五”时期全市体育发展领域的纲领性文件。

“十二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合力强体、全民健体、科研(人才)兴体、产业旺体和十年“强基育苗”等体育综合发展战略,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各项体育事业持续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群众体育普及活跃

积极落实《杭州市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省级体育强市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创建省级强县(市、区)11个,省级强乡(镇)118个、省级城市体育先进街道43个、先进社区339个。创新“互联网+体育健身”公益服务形式,扩大体育健身智慧应用,创新制作全民健身纸质和电子地图,搭建开通“杭州市全民健身电子服务平台”和APP应用。以“多运动、少吃药、健好身”为导向,充分依托杭州“三上三边”自然山水优势,每年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600余场,形成了具有经常性、基层性、品牌性、广泛性、国际性的特色全民健身活动模式。全民健身日活动、杭州国际马拉松、杭州(国际)毅行大会等系列具有杭州本土特色的群体性品牌赛事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2%。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93%以上。注重群体活动指导和人才培养,全市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9347人,建立体育社团组织359家,体育社团组织涉及的领域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展。

2、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提升

重大比赛成绩喜人。在举世瞩目的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上,孙杨、叶诗文为代表的杭州健儿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取得4金、1银、1铜,打破2项世界纪录和2项奥运会纪录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和第十二届全运会上继续创造优良成绩,保持在省运会中的全省领先地位。竞技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以游泳、排球、部分重竞技项目为代表的竞技项目领先优势不断巩固。杭州籍运动员在第十四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上获3枚金牌,“杭州游泳”品牌扬威国际。潜力项目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扩展女子拳击、马术、轮滑、高尔夫、壁球等项目。贯彻“十年强基育苗”战略,继续推进“体教结合、市队联办”, 以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杭州市“市队联办”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加强体育科研和专业人才储备,完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市队联办基地学校增至40余所。积极参与和举办大型赛事,圆满完成全国第八届残运会承办任务,成功举办第十八届市运会。成功申办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暨世界游泳大会和第19届亚运会。

3、体育产业繁荣壮大

制定实施《杭州市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休闲、会展、健康、信息产业相融合,富有活力的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体育产业渐成杭州产业转型新亮点。2014年,我市体育产业增加值8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0.92%。中心城区健身休闲和体育表演业、富阳体育制造和运动休闲业、建德航空户外运动休闲业、淳安环千岛湖“山水+”体育休闲产业等富有特色的体育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一区(县)一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共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个、“国家运动休闲示范区”1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1个、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2个,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4个,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15个。依托重大国际、全国性体育赛事申办、承办,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入,欧洲冠军篮球联赛中国巡回赛、钱塘江国际冲浪对抗赛等具有杭州特色的赛事经济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出色完成体育彩票销售任务,销量连续十二年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推动市体育发展集团集团化建设、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服务领域有新拓展。

4、体育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落实国家《“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0420个,体育场地用地面积1457.2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65平方米。杭州奥体中心等重大场馆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杭州桐庐潇洒足球训练基地完工,城北体育公园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杭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加快建设。实施城乡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累计建成并投用健身中心5个、健身广场38个、健身公园61个。深入实施“小康健身工程”,实现各类群众健身设施苑点在城乡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全市15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实现。推动559所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范围、开放规模、开放时间、开放频率以及智慧化管理水平领先于全国同类城市。

5、体育发展保障有力

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重点,抓好法制宣传、培训工作,全面推进依法管体、依法治体。加强体育发展经费保障和用地规划保障,健全资金调剂保障和资金规范使用监管机制,认真做好体育彩票公益金收支预算工作,推动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各级城市发展规划。规范行政执法、提升管理效能,扎实开展制度清理修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编制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下放审批权限,精简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到50%以上。大力加强竞技训练科研后勤保障,开展科学训练和技战术理论培训,形成训科医一条龙的竞技体育保障团队。加强规划引导,开展杭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实施评估和修编工作。

五年来,我市体育发展成就显著,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健身场地少、分布不均衡,品牌活动少、社会组织不健全,健身缺辅导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常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整体比例仍然偏低,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体育发展的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二是竞技体育发展后劲有待加强。与国内先进城市实力差距明显,省内面临其他地市崛起的挑战越来越大,业余训练的场馆及设施落后于竞技体育形势发展需要,部分业训项目和教练员队伍布局上还不够合理。三是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尚待提升。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较低,高水平的体育经营和专业服务机构和品牌缺乏,体育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高,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够成熟,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四是体育国际化和人才智力支撑不足。体育国际交流、体育产业运作与国际接轨不够,与承办世界性赛事和综合性大赛相关的赛事综合运营开发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紧缺,基层体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比较大。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未来制定针对性举措着力统筹解决。

1、从国内看,国家层面更加重视体育发展,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大发展和足球等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体育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十三五”时期是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中央更加重视体育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从财政、税收、土地、就业和市场环境等方面明确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政策。《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印发和实施,将进一步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从而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扩大竞技体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中的影响和作用。“十三五”时期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将推动体育改革的制度红利加快释放,体育发展的新一轮黄金期已经开启。

2、从省内看,全省持续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发展健康大产业等,浙江体育战略目标和任务更加清晰。“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围绕“两富”浙江、“两美”浙江建设部署,进一步推进浙江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体育强省建设。同时大力发展以“健”为支撑的健体康体产业,积极支持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催生孕育“互联网+体育”体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万亿级大健康产业。这些都进一步明确了浙江体育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3、从全市看,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举办和筹备、体育健身普及化和体育消费需求的爆发将使体育成为新常态下助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我市加快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消费驱动,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随着健身意识增强、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体育健身已经融入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健康、时尚生活观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消费已成为我市居民消费的新增点和爆发点,体育服务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成为产业转型的新亮点。“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举办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筹办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赛事,这将对加快杭州城市国际化进程,完善城市设施和功能,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带动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普及,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品质带来重要机遇。

总体来看,我市体育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对诸多挑战,我们必须以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现未来五年杭州体育新一轮发展。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系列指示精神,切实落实中央关于体育产业发展、足球改革等重要精神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围绕深入建设“体育强市”、加快打造体育名城的目标,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2022年亚洲运动会、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等系列重大体育赛事筹备和举办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动力,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我市体育发展的水平和效益,率先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为杭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名城提供坚实支撑。

1、坚持改革创新。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体育工作主攻方向,大力推行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体育运行体制等领域改革,深化简政放权,转职能、调职责,营造平等参与、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束缚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依法治体进程,健全完善体育法规和制度体系,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吸引更多的专业机构、专业人才投入到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中,积极探索“智慧体育”等公共体育服务的手段创新和服务提升。

2、坚持服务民生。秉承体育即民生的理念,推动体育发展进入“发展过程受社会监督,发展成果与社会共享”的崭新阶段,主动适应、转型发展。积极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大体育惠民工作力度,结合体育工作服务群众、服务民生,将办实事、惠民生落实到体育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扩大服务的范畴和半径,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3、坚持一体发展。推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互动发展,以普及为重点,在普及群众体育的基础上抓提高,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同时推进群众体育的普及;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相互联动、渗透和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确保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城乡同步发展。

4、坚持保障重点。坚持把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作为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体育基础设施、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科研创新等领域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重点,扎实推进,并积极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把更多事关杭州长远发展的重大体育项目、体育盛会纳入国家、省的“十三五”规划中。

“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切实提高我市体育发展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构建和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巩固和提升杭州体育发展整体水平全省领先、全国前列的地位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体育强市的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之城。

具体目标是:

1、群众体育呈现新气象。进一步完善特色鲜明、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显著增强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使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位居全省前列。继续依托沿河、沿湖、沿江群众体育圈发展丰富多样化的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全市人口42%以上;切实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期末实现全市3‰人口的国民体质测定,推进城乡“两报告三处方”均衡发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5000人。

2、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继续保持杭州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排名地位,改善项目发展结构和布局,巩固和提高我市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争取在第十六届浙江省运动会中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力争在第三十一届、三十二届奥运会上夺牌争金;积极参与国内外体育大赛,办好杭州市第十九届运动会,承办好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和世界游泳大会,积极申办国际性高水平体育单项赛事,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的筹备工作顺利开展。扎实推进足球改革,足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3、体育产业取得新发展。增强体育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运动休闲等具有杭州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竞争力突出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体育赛事品牌,实现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力争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600亿元,实现增加值180亿元。体育彩票销售继续扩大,力争“十三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00亿元。

4、体育设施迈上新台阶。根据城市规模、空间布局等要素,合理规划市、区(县、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体育设施体系。结合重大赛事需要,新建并投入运行一批重大赛事场馆,进一步优化体育设施区域布局;不断完善群众体育设施,全面开展现有体育设施改造提升,推进全民健身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新建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全民健身公园1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达到100%,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100%。

5、人才建设得到新加强。建设面向世界、全面发展、优势突出、数量充足、梯度合理、竞争力强的高素质体育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各类体育人才队伍培养选拔的相关制度,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科研人才等加快培养和引进,教练员队伍在“十二五”基础上增加10%,继续深化国家级、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体育后备人才达到6000人以上,培训体育专业人员2000人。培养和建立一支与世界性赛事和综合性大赛相适应的高水平的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体育信息和体育科研,筹建杭州市体育科研中心和杭州市体育信息中心。

积极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构建完善特色鲜明、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生活化、科学化。

1、健全城乡惠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和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推进省级强县(市、区)、强镇和先进街道、先进社区创建工作,力争实现省级强县(市、区)100%全覆盖。充分发挥区、县(市)体总和单项协会作用,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健身,办好“体育送下乡活动”。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通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市非奥运动项目训练基地,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非奥项目教练和裁判员、基层健身辅导员等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打造包括全市健身场馆设施查询、健身交通地图、场地预订、公共体育设施远程监管与报修、全民健身活动信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服务等内容的杭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网络,逐步普及二维码、互联网、手机APP等多元化终端服务,切实为群众健身提供方便。

2、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群众体育活动

继续完善沿河、沿湖、沿江群众体育圈,支持各区、县(市) 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原则,根据本地实际建设特色群众体育圈,蓬勃开展适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特点的丰富多彩、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逐步实现群众健身活动常态化、生活化。广泛开展健身知识进社区(街道)、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扎实开展以青少年“阳光体育”为重点的校园体育活动,积极推广面向新杭州人的健身活动,引导规范广场舞等健身活动有序开展。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全市人口42%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提升至95%以上,明显提高优秀率,确保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杭州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项目。重点打造杭州国际马拉松、“冲浪中国”嘉年华系列活动、杭州(国际)毅行大会、“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横渡钱塘江游泳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和活动。全市每年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健身赛事(活动)不少于600场,参加人次不少于12万人。

3、完善杭州特色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

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建设,新创建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2个以上,完成国家、省年度各项国民体质测试任务,规划期末实现全市3‰人口的国民体质测定,并向社会公布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的主要指标。树立大健康理念,积极创新推广体卫结合、以“两报告、三处方”( 体检报告、国民体质测试报告和医疗处方、体检健康处方、健身运动处方)为主要形式的具有杭州特色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加强体育、卫生部门衔接,由体育部门提供仪器、技术培训,扩大与省、市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增加测试点、加强系统对接和测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扩大公共服务能力,“十三五”时期显著提高城乡“两报告三处方”服务的覆盖能力,加快向更多区县和人群延伸覆盖,使广大居民通过结合自身体质情况的科学健身运动处方,了解身体机能状况,获得科学健身指导。

4、强化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和氛围营造

全面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加快推进政社分开,创新培育、引导、建设机制,降低设立准入门槛,落实资金扶持、政府采购服务等扶持政策,逐步推进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建设,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体育社团8至10个。扎实推进省级先进体育总会和体育社团创建工作,争取100%的县、市(区)体育总会达到省级先进体育总会创建标准,50%的市级单项体育社团达到省级先进体育社团标准。不断规范体育社团管理制度,建立社团优胜劣汰、竞争退出机制。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节庆体育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社会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树立体育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深入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扎实推进“强基育苗”工程,不断调整和完善项目布局,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大力推进足球改革和振兴,加大体教结合,加强市队联办力度,积极参与和举办国内外体育大赛,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科研水平,加强竞技体育管理。

1、优化具有杭州特色的项目布局

根据我省体育人才资源特点,优先发展具有我市特长的项目,优化项目布局,突出杭州特色,集中力量把现有的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进一步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项目集群。重点突出游泳项目的引领作用,做大做强足球、排球、射箭、自行车、柔道、武术、皮划艇、帆船(板)、体操、射击等为代表的优势项目和潜优项目。新增射击飞碟和短道速滑冰上训练项目。继续推进“省队市办(女足)、体教结合、市队联办、市区共建”工作,着力推动形成市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协同开展的良性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级运动会的目标任务,力争有更多的杭州籍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争取在第十六届浙江省运动会中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第三十一届、第三十二届奥运会夺牌争金。

2、积极承办和筹备一批重大国内外体育赛事

践行“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精心筹备2022年亚运会,科学规划建设亚运村,推进亚运会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周密筹划亚运专项计划和预案,及早谋划启动亚运会安保维稳工作,积极开展征集亚运口号、会歌、吉祥物等文化活动。全力承办好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和世界游泳大会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赛事,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引导培育建立体育经纪人和经纪公司,提高办赛能力,大力引进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和专业体育赛事,升级钱塘江国际冲浪对抗赛、国际马拉松比赛(杭州)等国际赛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之城。创新体育赛事的开发和推广模式,完善政府补贴赛事活动等引导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承办各类体育比赛。

3、强化竞技体育运行管理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并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和支持,力争形成与我市体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竞技体育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管理者、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体育从业人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公平竞争、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教育,服从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的体育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管理,加大反兴奋剂力度,严格赛风赛纪,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秩序。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水上运动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等各训练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符合本项目实际的复合型管理团队。

根据中央关于足球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杭州市的实际,制定杭州市足球改革工作思路并调整相关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扩大足球的影响力,力争在深化足球改革、职业足球发展、校园足球开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1、深化足球改革

积极响应国家对足球改革的规划,深化足协改革,强化足协职能。继续执行主席负责制,增订完善工作规则和有关制度,实现按章办事。切实加强足球协会组织建设,各项具体工作要有专门部门、专门人员负责开展。贯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足协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各区、县(市)足球协会的建设。组织开展各类足球活动,用改革思路办好杭州市业余足球竞赛,把“杭超”做精,“杭冠”做强,“杭优”做大,进一步打响有三十多年历史的“西湖杯”足球赛这张金名片。加强足球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建设。

2、发展职业足球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赞助、市场运作、省队市办”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浙江(杭州)女足项目,力争创建全国一流的女足俱乐部,进入全国女超行列。积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做大、做强杭州桐庐女足基地,打造成集教学与培训、比赛为一体的综合型性足球基地,并力争成为国家足球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南方营地,形成男足有绿城足球学校,女足有杭州桐庐女子足球基地的完整男、女足训练基地体系。

3、推广校园足球

积极营造我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为宗旨,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普及和发展;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共谋发展新格局,以校园足球联赛、培训、宣传工作为杭州市校园足球重点工作;以定点学校老师、校长为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发展的主要力量,不断强化、壮大校园足球教师队伍力量。积极创新校园足球发展新模式,新标准,力求发展模块化。大力支持我市全国家、省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区(县、市)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范围,保持我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平衡稳固的发展态势。

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体育需求、促进体育消费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具有鲜明杭州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聚焦六大重点领域

一是体育健身服务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时尚健身、健身指导等健身服务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打造一批优秀体育健身企业;二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培育一批品牌赛事,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形成职业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大赛表演、社会体育、地方传统体育竞赛表演协调发展格局;三是运动休闲业。重点发展水上运动、户外运动、山地运动、极限运动、空中休闲等特色休闲运动,积极发展水上游艇、赛车、马术、航空体育运动、航模、电子竞技等体育运动;四是体育用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可穿戴智能运动装备、健身器材、体育训练竞赛器材、运动服装、水上运动产品、船艇等用品和装备;五是体育培训业。积极开展游泳、球类、轮滑、自行车、登山等体育项目培训,培育一批品牌优、效益好、信誉佳的体育培训机构;六是体育彩票业。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的规范管理,拓展体育彩票销售市场,规范彩票公益金的支出和使用管理。

2、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加快打造平台,促进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良性互动的“一核引领、两翼联动、多点支撑”的体育产业空间发展新格局。即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一核引领”作用,提升产业层次,强化核心功能,盘活存量资产,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奥体博览城等重点区域;推进沿江特色运动发展翼、沿路体育创新发展翼“两翼联动”。依托钱塘江黄金水道和“三江两岸”特色资源,打造沿江特色运动发展翼,推动全市体育产业统筹发展。积极参与和服务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沿文三路、西溪路、文一西路至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的体育创新发展翼;培育体育产业更多新增长点,实现“多点支撑”。培育和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体育产业集群、基地和园区,深化富阳、淳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体育特色突出、产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体育特色小镇。

3、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

支持传统体育企业运用新兴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中高端发展,鼓励体育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制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形式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体育企业,引进一批创新型体育企业和体育投资机构,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杭州本土体育企业品牌。支持杭州市体育发展集团做大做强。推进体育产业国际化,着力发展国际体育赛事、体育展会、体育产品与服务贸易,支持国际体育赛会、企业、机构和品牌入驻杭州,支持我市优势企业、品牌、项目“走出去”,参与国际体育经营管理活动,提升体育产业国际化水平。

4、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丰富体育产业领域,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会展服务、现代商贸、中介服务等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培训、体育服务贸易、体育中介等新兴行业。借助休博会、西博会等大型展会,积极举办休闲体育用品专业化品牌展会。以“互联网+体育”融合发展为契机,推动体育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鼓励利用APP等方式扩大体育消费,广泛推广信息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加强体育运动指导,促进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互动发展,积极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支持金融、地产、制造、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产品和服务,延伸体育产业链。

围绕重大赛事举办和群众体育健身需求,通过优化布局、加大投入、开放管理、完善机制,建设功能布局合理、管理运作完善、主体多元、覆盖城乡的体育设施网络,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权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进一步优化体育设施布局结构

与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和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相适应,结合行政区划调整、人口规模和布局变化,开展新一轮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修编,完善原有“两心四副五园”设施布局。加强城西、江东、江南等城市新区体育设施建设和布局,推动萧山、余杭、富阳等新城区体育设施提升,加快之江、瓜沥、临浦、良渚、瓶窑组团级体育设施建设。根据大型居住区分布、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情况,与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相适应,建设均衡分布式的基层体育健身设施,满足15分钟健身圈的体育运动需求。

2、围绕重大赛事需求加快竞训场馆设施建设

围绕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承办需求,按照“节俭办赛”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和在建场馆资源,提前谋划、统筹做好新场馆建设、存量场馆改造及赛后场馆运营维护和综合利用工作。全面完成奥体中心主要场馆建设。建设杭州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杭州市射击飞碟靶场,筹建杭州市第二体育学校和短道速滑场馆,满足日常运动训练和承办大型运动比赛需求。根据重大赛事举办和筹备需求,推动黄龙体育中心、省体育职业学院、杭州市体育中心及各区县(市)、高校和杭州都市区周边城市现有场馆设施资源的改造利用,确保各类场馆满足亚运会等重大赛事要求。

3、围绕居民健康生活品质提高加快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杭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确保规划期内建成投用。加快现有体育设施提升改造,推进陈经纶体校、杭州市游泳健身中心、杭州体育馆等现有设施、场馆升级改造。继续开展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建设面向基层群众、利民便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推动西湖、拱墅、江干、上城、滨江、淳安等一批区县(市)级全民健身中心(文体中心)项目建设。鼓励盘活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存量资源,充分改造利用绿道、绿地等场地,增加一批适应当地居民锻炼的健身场地。继续大力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达到100%,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100%。“十三五”实现新增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全民健身公园100个,规划期末实现县(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提高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综合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拥有率力争新增一批社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和“小康体育特色村”。

以高层次体育人才为重点,紧扣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坚定不移地贯彻“人才强体”战略,为建设体育强市和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着力抓好四支队伍建设

加快体育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举办世界性赛事和综合性大赛,有计划的引进部分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经验的体育高级管理人才。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实施“金牌教练员引聚计划”,吸引集聚一批国内优秀教练员队伍来杭发展,利用团队力量、科研优势,科学规划项目发展,开展竞训科研攻关。实施“优秀中青年教练员成长计划”,建立中青年教练员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中青年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发现和培育一批冒尖型人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抓好业务培训,加强职业激励,重点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度和等级制度,提高其上岗率和服务实效。加强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市体育产业六大重点领域和重大赛事需求,通过亚运会等大赛的筹备组织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懂体育、会经营、有创意、善营销的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将高层次体育经营类紧缺人才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人才新政支持范围。

2、探索体育人才培育新路径

加强体育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和培训,搭建体育产业企业与体育专业院校和相关培养培训单位的合作渠道,鼓励开展联合培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有关体育服务、体育文化创意、体育管理营销等学科和专业。加大高层次体育管理人才出国出境培训工作力度,选派部分高层次体育人才出国培训和到相应的体育组织和重大体育赛事中学习锻炼。进一步完善“省队市办、体教结合,市队联办、市区共建”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各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的经费投入,适度增加“市队联办”项目,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大体社结合力度,探索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继续加强与知名高校和重点中小学校合作,探索完善“名校+名队”一条龙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和业余训练矛盾,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争创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0所。到2020年,杭州市“市队联办”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30所,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15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基地超过70所。继续推进“教练员进校园”等工作。

3、加强人才机制和科研支撑能力建设

优化体育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积极发展体育人才中介机构,探索设立体育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建设体育人才流动服务信息网,支持体育专业协会、培养单位、用人单位联合开展体育人才专场招聘,积极促进体育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完善体育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提升强化体育科研支撑能力,筹建杭州市体育科研中心和杭州市体育信息中心,加大体育科研专项经费投入,改善体育科研条件,提高科研为竞技体育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能力。继续联合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加强对运动技术诊断、心理训练干预、运动创伤监督和训练比赛状态测试评估,为运动员提供科学训练与比赛方法。强化体育科研在选才和全民健身锻炼的指导作用。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体育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统筹推进。加强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建立由发展改革、体育、财政等多部门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和指导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工作例会制度。强化体育发展规划的引导作用,明确相关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加强协会、社团、职业体育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提升行业自律和管理能力。不断加大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决策者的体育发展意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及体育消费意识,为体育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力推进体育领域的各项改革和保障机制建设,结合“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规范、便民、高效的审批工作机制。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允许体育社会组织承担部分合适的管理服务职能。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体育赛事管理机制,定期公开赛事举办目录。深化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创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机制,在保证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质的前提下,探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公益类场馆和经营类场馆分类改革,推进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落实现行国家、省支持体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协调,在人才引进、设施建设、体育投资等各方面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鼓励各类资本兴办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型体育企业,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设计投入,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纳入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经济相关税收优惠扶持范围。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提高群众的体育消费意愿。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

引导鼓励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国有资本等各类资本,建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体育赛事举办、商业模式创新、公共平台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等领域。鼓励企业申报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加大政府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推进社会办体,鼓励和倡导民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企业投入体育发展领域,增强体育发展的后劲与活力。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体育相关的保险、信托等金融创新产品,加大对发展前景好、信用记录良好的体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通过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盘活体育资源,发展体育产业。

根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和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规划建设群众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设施和体育赛事场馆。住宅区在规划建设时,要预留并保证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投入使用。增加体育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公共体育设施、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非营利性体育设施用地可以划拨方式供地,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不征收土地收益,利用划拨土地开办的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按规定缴纳土地年收益。

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全面落实依法治体,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把体育工作纳入依法运行的轨道,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体育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和体育竞赛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健全体育法规和制度体系,引导和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依法对体育市场进行监督管理,营造公开、公平的体育市场准入环境。深化“体育阳光工程”,使各项职权阳光操作、规范运行。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完善地方体育标准体系,围绕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产业发展等两个重点,加快地方体育标准的制定。继续加大体育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许可专项管理,切实抓好游泳场所等高危体育项目的经营监管,完善对体育竞赛和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管,维护好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提供良好法制保障。

 

附件:

杭州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和规模

规划总投资

(亿元)

到201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亿元)

“十三五”计划投资(亿元)

项目进展情况

建设期限

1

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和网球中心

续建

滨江区

建设8万座主体育场、网球中心及杭州群众文化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配套用房等。总建筑面积53.4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0.87万平方米。

56.3

27.6

28.7

主体育场项目:1、总包工程完成主体育场北侧大台阶;地下室及一层路面基层施工。2、幕墙工程安装完成1500平方。地下车库:土方开挖、外运20万立方,桩基完成150根。网球中心:进行网球中心项目主体招标工作,并且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9-2017

2

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和游泳馆

续建

萧山区

18000座体育馆和6000座游泳馆及社会事业预留用房和其他配套用房等。总建筑面积39.7万平方米。

45.43

4

41.43

桩基施工。

2013-2018

3

杭州奥体中心综合训练馆

新建

萧山区

训练中心、五大中心(体育科研中心、运动员救护中心、国民体质检测中心、反兴奋剂科研中心、体能训练中心)、新闻中心、运动员宿舍、配套用房等设施,总建筑面积18.4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6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

20.39

20.39

完成施工图设计。

2017-2020

4

杭州市全民健身中心

续建

钱江新城5号地块

游泳馆、健身活动用房、管理及附属用房、地下停车库及配套用房等。总建筑面积:8.8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8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

4.86

0.7

4.16

完成施工、监理、代理等招投标工作,开工建设。

2014-2019

5

杭州市体育发展集团杭州市体育中心提升改造

改建

下城区

改造为集标准运动场、体育馆、公共停车库、丝绸商城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综合体。约占地40亩。

6

6

规划选址论证。

6

杭州市体育发展集团杭州市游泳健身中心屋面改造

改建

下城区

屋面膜顶改造。

0.12

0.12

完成项目立项。

2016

7

杭州市体育发展集团杭州体育馆屋面维修及室外工程

改建

下城区

对体育馆屋面、运动地板、室外雨、污、废水管进行翻修改造。

0.11

0.11

前期报批中。

2016-2017

8

陈经纶体校二期

扩建

西湖区

新建包含艺术体操、武术、举重、柔道、摔跤、散打、拳击、跆拳道等多个运动项目训练场馆,建筑面积3.64万平方米。

2.18

2.18

概念方案设计。

9

杭州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亚运赛场)

新建

余杭区或富阳区

占地面积约100亩,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2

2

项目选址。

2015-2019

10

海上项目(帆船板)外训基地

新建

海南海口

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

0.5

0.5

前期规划。

2015-2018

11

杭州市射击飞碟靶场(亚运赛场)

新建

江干区或

西湖区

占地面积250亩,建筑总面积

8.5万平方米。含两场两馆(飞碟靶场、射箭场、射击馆、击剑馆),弹药库、运动员公寓、接待(新闻)中心、地下停车场等训练配套实施。

2.55

2.55

项目选址。

2016-2019

12

皮划赛艇千岛湖外训基地

新建

淳安县

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0.15

0.15

前期规划。

2015-2018

13

上城区体育中心

续建

上城区

总建筑面积约5.51万平方米,提供大众体育锻炼及高端健身服务。建设棋类馆、球类馆、体操馆、健身馆、武术馆、轮滑馆、游泳馆等。

3.41

3.41

完成项目立项。

2015-2019

14

西湖区文化体育中心

续建

西湖区

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浙商文化中心等。

7.2

1.2

6

开工建设。

2015-2017

15

拱墅区运河体育馆

新建

拱墅区

乒乓球房、羽毛球房、多功能健身房等。

4

4

前期规划。

2016-2020

16

丁桥新城体育中心

续建

江干区

球类馆、体操健身馆、游泳馆。

1.4

0.3

1.1

开工建设。

2014-2017

17

九堡东城文体中心项目

新建

江干区

游泳馆、羽毛球馆、篮球馆、网球馆、兵乓球馆、健身房、室外5人制足球场。

2.42

0.33

2.09

开工建设。

2015-2017

18

滨江区体育馆

续建

滨江区

新建一座5000座的中型比赛场馆(固定座位4000,活动座位1000座),包括体育馆、训练馆、地下停车场及其他比赛配套用房等。项目总建筑面积5.6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99万平方米。

4.54

4.54

完成项目立项。

2014--2016

19

萧山少体校二期

新建

萧山区

射击馆、拳击馆、网球馆、击剑综合比赛训练馆及运动员宿舍、运动员餐厅等配套设施。

0.6

0.6

项目立项。

2016-2018

20

临安文体会展中心田径场

新建

临安市

400米跑道,6000座观众席,田径场。

0.8

0.8

项目前期。

2016-2018

21

建德市体育文化会展中心

新建

建德市

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设万人看台、标准田径场、标准足球场等。

5

5

前期规划。

2017-2019

22

寿昌航空小镇

新建

建德市

建设航空特色主题公园,提供航空消费、飞行员和机务人员培训、飞行器维护保养、空中旅游、航空综合赛事、飞行表演、航拍航测等航空体育产品服务。

30

30

前期规划。

2016-2020

23

淳安运动场

新建

淳安县

400m田径场、7000个座位。

1

1

争取项目立项。

2016-2020

24

淳安全民健身中心

新建

淳安县

综合体育馆。

4

4

争取项目立项。

2016-2020

25

淳安自行车骑行道

新建

淳安县

自行车骑行绿道300公里。

5

0.9

4.1

已完成50公里。

2015-2020

26

千岛湖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

新建

淳安县

登山健身步道500公里。

2

0.012

1.988

项目立项。

2015-2020

27

大江东文体中心

新建

大江东新城

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含公共图书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歌剧院;含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等体育场馆。

7

7

完成概念设计方案评审。

2016-2019

合计

218.96

35.042

183.918